《德道經》第五十章
求道者求理也;求理者求序也。得序者得大用也。
有理有序者則存(興),無理無序者則衰(亡)。
知理興化,危者安其位,亡者保其存,亂者圖其治。
知“道”者明,明者心安;得“道”者智,智者不惑;
用“道”者慧,慧者不懼;成“道”者圣,圣者贏天下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一章
天行之謂道,人得之謂德:道德定而行有軌,群有序,物有成。神有歸,天下定矣。
以德求道,猶如探水得源,尋枝得木;以道求德,先見理,后見事:識得一,萬事畢。
無德求道,拔木塞源,正道熄而霸術猖。風塵坎坷,不見南北,行走失利,與道遠矣。
道德者愛民,利民,益民、安民,智、勇、仁、義、力合一,行事時得其宜,安其所,亨通不窮,茂對天時,雷行天下,大治永賴。
天道陰陽,地道剛柔,人道貴正。天之大德是大生,地之大德是廣生,人之大德是富有之大業,日新之盛德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二章
事藏于理,有象有形;理顯于事,有正有負。
事未發理己顯,敬理者合乎道,合道者必遵理。
知理做事,德必助之,順風張帆,事半功倍,兇言不至,妖孽滅息;
無德行事,買玉得石,失其所欲。
有德有物,無德無物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三章
德者正其位,廣其居,兼覆兼載。大德者行大道而善天下,善天下者,無私無我,無我無心。善者眾,天下正;天下正,人人用其慧,人人得其所得,人人享其權,人人方可平等。
德在當下,人在德中,德不離人,人不離德;世不離德,德不離世;如金似器,器器皆金。以德做事,事事皆善。
修身者小人也,修德者大我也。德之不守則陷入邪妄,德之不行,則世無百日治。生命在于呼吸之間,善惡常在一念之差。情順萬物而無性,人善萬物而無心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四章
化育萬物者道也,通于天地者德也。大道者行于萬物,至理無塞。大德者通天地,育萬物,無所不載,無所不覆。
修德乃追求人性之安定,心之自覺,正心、誠意、毋自欺,貞正,參和不偏,善待一切。動而正,用而和,莫為而不為,莫至而不至,直貫天地,方達天命。
天地之間人為貴,人之行莫大于德。人,無德則不立;國,無德則國亡;天,無德則天滅。天德開萬世,明德孔嘉,萬歲無虧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五章
隨道而行曰德,德者會通道之樞機。道因德立,德因道顯,德者道成,德失道往,德道相磨,萬物化生。道者,形之上;德者,形之下。育德以應道,應道可建業,以道濟天下,上,天佑之;中,人和之;下,地載之。
以德成天下之志,定天下之業,遠近幽深,一一而成。樂德知“道”,育化萬物與天地似,位尊而穩,長愛嘉福。風高無邊,德隆無敵。
天人合一,沒有玄機,唯有德性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六章
道成德立,德立道達。道德并行,德立民親,非以市恩;道行民隨,非以強迫;民隨則相睦,非以示威;相睦則恭敬,恭敬則無偽,無偽則民仁,民仁則廉潔,廉潔而民不貪,不貪則民無私欲,無私欲則道立,道立則天下治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七章
木在水上,流行于風,以風利木,一日千里;逆風而行,阻力重重。德在事上,累積而成,離事求德,緣木求魚。離德謀事,難以久遠。以德謀事,明月照夜,使暗為晝。然則何以常見圣窮逆達,賢賤愚貴,善貧惡富耶?此非德之過也。乃世之失道,己之少慧,缺力不合適宜所致,非世之恒常。
古之至圣至賢者多以立言、釋言而成;今人欲以成圣成賢者當以事樹之。入山見木,入野見草,德于事中顯,事在德中行。德者合道之行也。以慧抱德處勢則昌,干慧背德去勢則亡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八章
航海必備司南之器,為其不惑也。德,人之司南;大德者公德也,世之司南。
大爭之世,立業之時,何以立業?以德順道合而無隙者心之所愿,志快意愜;反之,廢德任力猶如盲師御宛馬,目不見路。巧而得之,巢成樹折,非久即夭。以德做事,未能成者,非德之過,其用之非也。
《德道經》第五十九章
無德者不可給其力;無勇者不可馭眾;無義者不可近;無慧者不可共謀;無愛者不可為伍;
重守輕攻者不可與之開疆拓土;重道無慧者明為守道,實為守株,終為道所害。
圣人不遠不近,不疏不親,各得其所。
故曰:德、力、勇、慧非其處,猶如教羊逐兔,使魚捕鼠,非其所長,費日無功受辱多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