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特殊的地域特征,孕育出了印度特有的文化特質,它影響和造就了印度人特有的心理構建。自然,印度佛教文化的誕生,不能脫離地域特征、文化特質、心理構建等因素。月亮文化與印度文化密不可分,印度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得他們對寧靜、清涼的月亮情有獨鐘。月光照射到水面上,無論是凈水和臟水都將熠熠生輝,不因為水質不同而有所改變。“月光遍照”也就自然成了印度佛教文化核心的必然。
佛教既要有超世的需要,又要有入世的必須。不離生活,而又升華生活,立足于生活,圓融于生活,服務于社會,利益人群,也就成為佛教的根本。佛教不是憑空產生的,而是在世間產生的,“月光遍照”慈悲之心,菩提之心,必將成為印度佛教的核心價值觀。一切都將圍繞它展開升華,它是大慈悲的普濟,有了它,就能治療眾生的身心之病,讓眾生的身心健康、靈性健康。
中國的地域特征、地域文化,必將影響中國人的心理構成。中國人崇尚太陽,渴望像太陽一樣帶來光明,沒有黑暗。中國人常說:“朗朗乾坤,光天化日之下”、“正大光明”、“日光遍照”也就成為中國人崇尚的必然,“日光遍照”是形容大智慧的光明,有了大智慧的光明,就能幫助眾生,照破煩惱。通達世出、世間的諸法真實相。
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都有一種向往光明的追求。有了追求,才有光明的人生,社會才能出現光明的社會,世界才是光明的世界。光明就是熱力!光明就是溫暖!光明就是希望!光明就是正能量!
慧宗吉祥如意佛泥塑 作者:韓鴻照
監制:文化部中國佛學文化保護發展中心
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!佛法的真正意義是放下而不是放棄!放棄多是一種無奈,真正的菩薩是身入于世為利眾生,而心不著世間。修菩提心的目的,是最終為行菩薩道,而非僅修菩提心。利眾生、度眾生,是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,利眾生,度眾生,是靠智慧。有菩提心,沒有智慧者是束縛;同樣,有智慧沒有菩提之心也是束縛;只有兩者結合,才能在八萬四千法門中,選擇適當的法門,修行解脫生死,度己度人。
不能給眾生造成痛苦之音,就是慈心。用什么樣的辦法能夠把眾生的痛苦之因拿走,就是悲心;慈心和悲心結合起來就是慈悲之心,就是菩提之心,慈悲之心人皆有之。人性共有,人人都有佛性,由于入世迷失了本性,失去了慈悲之心。學習佛法,學習佛陀的行為,就是為了建立慈悲之心,真正的慈悲之心不是說出來的,不是念出來的,不是講出來的,不是干打雷,不下雨的慈悲之心。因此“悟”、“聞”、“視”是學的基本,但不是唯一和徹底的,唯有“修”才是踐行和完善慈悲心的檢驗手段。明此,才能知道修佛不是逃避,不是這也不干,那也不干,如果是這樣,那是逃避,不是修行。修行是要有勇氣和智慧的。學佛是要以出世的精神而做入世的事業,在入世的事業成就之中,也就能夠開顯本具的性德。開顯本具心成就真如心,心心相印,印在菩提心。
一個人寧可什么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。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,否則,反失善心美意,弄巧成拙,唯有慈悲才能化干帛為玉帛,才能廣結善緣。因此,慈悲并不是佛教徒的專利,它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。
智慧可以長養慈悲的力量,慈悲可以成就智慧的厚度。沒有智慧僅有心慈悲是達不到慈悲的目的,沒有慈悲的智慧是干慧,慈悲之心應以智慧為前導,智慧應以慈悲為前提,這才是眾生所需要的智慧,這才是佛而不是魔。
智慧與慈悲,乃人間至寶也。
(責任編輯:靈云)
編輯:DEF168
最新資訊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