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米蘭城,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中心地帶,保留有眾多歷史遺跡,其中“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”是游客必去的圣地。
(文藝復興的圣地)
因為達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就收藏于此。令人糾結的是想要看這幅畫至少需要提前半年預約,即使預約上了別開心,用半年時間等待只能換來十五分鐘的參觀時間。
其實,游客等半年不算什么,因為修道院等這幅畫整整花了5年時間。史載,達芬奇歷時5年才繪制成功《最后的晚餐》。創作中,達芬奇為尋找耶穌的臉,曾仔細觀察過無數的年輕人,尋找一張神圣的、能表現耶穌品格的面孔。費力搜尋了幾星期之后,才找到這張臉。然后歷時6個月,達芬奇才畫出耶穌的臉。而晚餐其他的人創作中同樣如此。
(世界名畫《最后的晚餐》)
作為藝術天才,這么長時間才畫一幅畫,令客戶和畫商抓狂,同樣著名的蒙娜麗莎畫了4年,這樣下去畫商們還怎么賺錢呢?這都嚴重影響了達芬奇的客戶關系,甚至生活曾窘迫到被人追債。然而,浮躁產生不了藝術,達芬奇深諳此道,追求完美才能創造真正完美,靈感不能竭澤而漁,他心里清楚浮躁就是殺死自己的藝術靈魂。
(藝術天才達芬奇自畫像)
如果天才有密碼的話,那么不著急、慢功夫一定是大師們通往藝術路上的密碼。絕藝共通,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,抑或西方還是東方無不如此。同樣的堅持在另一群人身上上演。都說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,對于數百年歷史的洋河來說,卻是“一年之計在于秋”,其淵源出自“頭排酒”。
每逢夏季來臨,白酒廠家的傳統是“夏不釀酒”,即在夏季停產一段時間,在這段時間里不蒸酒,而是將酒醅繼續放在窖池里,持續發酵。在釀酒上,這種工藝叫做“壓窖”,通常一壓就是30多天。
洋河也采用壓窖的傳統工藝,但與眾不同的是,洋河的壓窖時間更長, 6、7、8三個多月都不蒸酒,所有的酒醅必須在全廠7萬口窖池里進入了休眠狀態。正常情況下,洋河酒都必須經過一個180多天的超長發酵周期,這當中,壓窖就長達110多天,
之所以能做到這么長時間壓窖,聽說跟洋河綿柔酒釀造工藝有關。綿柔的核心是“三低工藝”,講究的是低溫入窖、低溫發酵、低溫餾酒。有人這么比喻,說低溫釀酒好比是,煨湯時講究的“小火慢燉營養好”,小分子物質、健康物質等特別多,酒的品質也就特別好。
每年到了9月中旬,洋河酒廠的釀酒師傅才開始復工起窖。慢工出細活,經過這般壓窖而釀出來的酒,是洋河酒廠的寶貝,被內部員工稱作“頭排酒”,也是酒中“頭牌”的意思。
(酒中最好是“頭排”)
等待,是要付出代價的。達芬奇畫作周期那么長,讓他失去了許多客戶,最直觀的是錯過很多商業利益,然而這一切卻為人類藝術史留下了不朽的財富,如果都是應付之作,那么這些將絕無可能。
頭排酒也是如此,發酵時間長,酒質固然好,但產量卻也因此低了不少。這也是從根本傷害企業利益的,據說,好多年前洋河酒廠內部有工人提建議,為了增加產量需要改一改工藝。但酒廠沒有采納,始終堅持著“頭排酒”做法,畢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極致的品質,洋河不在乎等。好在他們有7萬多口窖池的規模優勢,不必為產量犯什么愁。
其實,無論是藝術還是頭排酒,都是一種“慢”的修煉。在事事求快、時時求速的當下,社會愈發浮躁,各種“速成”的背后,只會淪為平庸。相反,慢的修煉,順應天時,不著急,不浮躁,享受天賦的賜予,方得時間最豐厚的回報。
編輯:DEF168
最新資訊
新聞熱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