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浩蕩無垠的綠樹花叢中,計算機正對每一畦 、每一株名貴的水果和花卉進行記錄、掃描數據。十幾個小股東運用林業、園藝、植保等專家在網上列出的“責任清單”,有條不絮地組織社員對植物生產進行科學配方和管理。“這樣做,不僅能提高產量、改善品質、更好地消除消費者對農藥殘存量的誤解,而且也考量著現代農業產業者的科學素質。”負責田間管理的李潤生說。
白露剛過,太陽的炙熱,依然有些悶人。停放在淮濱縣“富昌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”大門前公路兩旁的客貨車早已在排成長龍。2000多畝生態園內,采摘的、收購的、觀光的、學習的、取經的人群摩肩接踵。附近一家小賣店的生意異;鸨,店主宋同仁是該縣蘆集鄉蓮花村的農民,他說:“自從金富辦起了開發公司,我這個小店可是星星跟著月亮走,沾了不少的光,這兩年,每月少說也能掙它個三、五千文。”
![]() 右二為徐金富先生
老宋是蓮花村的長者,對村中的所有情況,記憶猶新。據他說,公司董事長徐金富是屬牛的,今年56歲,三代單傳。在大集體時代,因農村的宗族勢力,徐姓幾口人家的日子要比普通人家的日子還難熬,特別是金富,經常受欺負,大概是14年初中畢業,就不上學了吧。
![]() ![]() 圖為徐金富榮獲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星稱號
老宋的話,應證了我們后來的采訪:14年那年,為了掙 工分,徐金富開始為生產隊放牛、看牛,之后又到郭集農場當護林員、機械手;蛟S是這樣的磨礪,練就了他結實的身板,結交了淳樸、憨直、熱心、團結、有愛的工友,讓“道雖邇 、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”的種子,撒播心底。
1979年,改革的春潮撞擊著東方的地平線,一心夢想到“02”國有林場當護林員的徐金富,因為文化程度不高,只好卷起被褥加入“打工潮”。
在廣東東莞,他干過建筑工、推過黃包車,勉強維持著一日三餐。
2008年,不甘于貧困的徐金富又干起收破爛,日復一日的走街串巷、吆喝,而利潤非?捎^。積攢了足夠的資金,徐金富又在江蘇蘇州發展,隨著財富的積累,責任和擔當讓這位在外務工、創業有成的黨員不忘初心。
2009年的春節,徐金富攜妻帶子回到了30年前的蘆集鄉蓮花村,發小的羨慕、村人的唏喧,曾經給他“小鞋穿”、或故意刁難過他的人,有的心驚膽寒。
村支書和村委會的一班“決策”者們,在一番禮節性和人際關系的應酬之后,和盤托出他們的想法:“金富呀,你有見識、有視野、會管理,過去所有的事,都過去了,F在村里就需要你這樣的人,回來帶著大伙拼一拼吧!”
當時的蓮花村,與其村名極不匹配。麥稻兩季,旱澇不保收,村中75%的勞動力,在外打工,大片良田在荒蕪。土坯壘成的低矮草房散落在成片成片的楊樹中,房前屋后的雜草與他離家時的記憶沒有太多的異樣。
“能把林場包給我嗎?”一直想圓夢護林的徐金富至今放不下心中的那份結。
林場靠近公路,是集體的財產。上世紀、七十年代曾是知青點,土地到承包到戶后,林場成為一塊“燙手的山芋。”
村“兩委”的領導不明白,承包林場對徐金富有什么好的,但對村委和村民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:一是盤活了存量資產,二是激活了生產要素,三是把無人管理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起來。
而徐金富也有自己的精明想法,一是自己有護林看林的經驗,二是隨著綠色、生態、可持續的發展,綜合改革前景可觀,三是利用基地,教育和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,走“科技+基地+組團+生產+市場”的創新之路。
這一年,他注冊成立了“富昌農業綜合開發公司”,從省農科院、園林研究所、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聘請6名專家組成“智囊團”,用“拓荒年”的精神,扛起責任、放下名利、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與現代化創新發展融為一體,著力打造鄉村經濟、生態、環保、創新的升級版。
2003年,徐金富吸納大王莊、王家空等附近6個村的147名農民“小股東”,以股權入股的方式。將公司建成集研發、生產、培育為一體的“航母”,引進美國大櫻桃、藍莓、草莓、葡萄等優質水果,建成1200畝名貴花木基地,就近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200多人。通過互聯網+,把公司變成“技術培訓、科研示范、文化教育、旅游觀光、休閑娛樂、電子商務、美麗鄉村建設、傳統產業保護、勞務輸出”等深度融合的創新基地,不僅助推“四個全面”,帶動經濟、社會發展,而且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留下心、扎下根、凝固神、創下業。
打造規模產業,提升農民創新水平,“富昌”夢圓出一個黨員的追求、一幅現代農業的靚麗風景,一個返鄉創業者的責任與擔當。
|
編輯:DEF168
最新資訊
新聞熱點